
美国当地时间2025年6月13日,中国台湾诗人郑愁予安然去世,享鲐背之寿92岁。
郑愁予
郑愁予是一位在海峡两岸颇具影响力的诗人。因在诗中交替展现漂泊情怀和古典意向,被誉为“浪子诗人”和“中国的中国诗人”。
“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,我不是归人,是个过客。”他的这首《错误》所彰显的情丝,恰如将嫣红的花瓣片片揉碎,然后抛向风中。历史的蛩音自通古今,总是使人眼眶湿润,心脏为之一紧。春雨如织的江南,丝绸压迫下莹润的少女肌肤,若有若无的哀怨,真是与两千多年以来骀荡的楚风相约成诗的。由此想到王昌龄的一首唐音,“闺中少妇不知愁,春日凝妆上翠楼。忽见陌头杨柳色,悔教夫婿觅封侯。”吴钩与冷月、深红与浅红,烛光明灭中的悸动,情感共通共情的隧道,常常打开幽暗的封印,映照今日的种种、桩桩和件件。
作为中国诗江,实力不允许汨罗江低调。郑愁予不仅在他的诗中对汨罗江多有指涉,而且他本人还亲自到访过汨罗两次。
诗人在《归航曲》中写道,“我知道,每一朵云都会俯吻汨罗江渚,像清浅的水涡一样,在那儿旋没……”这种去国怀乡的纯粹和悲情,使诗歌文本超越私人的抒情,成为特定时代的文化注脚和呐喊。诚如余光中先生《淡水河边吊屈原》所说的,“那浅浅的一湾汨罗江水,灌溉着天下诗人的骄傲!”这两者之间,也可说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。
2019年5月10日,郑愁予先生乘坐长沙南—汨罗东G546高铁抵达汨罗
2019年5月10日,首届海峡两岸著名诗人楚辞文化之旅(汨罗行)活动正式启航。在主办方关于活动目的的表述中写道,“通过联系联谊、朝谒诗祖、诵读辞章等形式,赓续中华优秀古典诗歌传统,繁荣当代新诗创作和评论,促进海峡两岸文化认同,达到传承屈原文化、弘扬时代精神、推进文化旅游的活动效果” 。当日17:30分许,郑愁予先生乘坐长沙南—汨罗东G546高铁抵达汨罗,入住卜居酒店8188房间。考虑到郑老已年届86岁,主办方为其配备了人民医院黄姿医生和其住在一起,分别住一楼和二楼(复式)。与此同时,还为郑老安排了一辆轮椅。时任市委常委、市委办主任舒文治交代笔者, “2005年6月,余光中先生来汨罗,推轮椅的任务由我全程负责,本次郑愁予来汨罗,推轮椅的任务就由你全程负责了。虽然只是推轮椅,但也是一项光荣的任务,必须认真完成,不能有任何闪失。”故从5月10日傍晚郑愁予落地汨罗,到5月12日上午9时,嘉宾返程赴黄花机场,这一任务就由笔者包揽了。
郑愁予一行人参观屈子祠
郑愁予一行人参观屈子祠 祭拜屈原
郑愁予当年在屈原纪念馆手写的祭屈原文
郑愁予等诗人参加“寻根•追梦”海峡两岸著名诗人楚辞文化之旅座谈会
郑愁予与部分诗人及汨罗有关方面负责人合影
5月11日,他分别游览了屈子文化园,参加了祭屈仪式,出席了“寻根·追梦”海峡两岸著名诗人楚辞文化之旅座谈会,和绿蒂、北塔、屈金星等数十名诗人、专家、学者共论屈原的家国情怀、屈原与端午文化源流等。他说,屈原是世界闻名的民族诗人,汨罗的祭祀屈原仪式,能让人的心瞬间热化,升腾起一种敬仰之感。他还说,即便对屈原是陌生的,但只要参加祭屈仪式,心也会变得纯洁、神圣。他还认为汨罗之行,“是一次诗歌朝圣之旅,也是一次追忆之旅,感觉身体里,有一股电流,令人热血沸腾。”确实,两次来汨罗,第一次是2010年代初,他和故乡在汨罗的台湾知名艺术家袁德兴一起来汨罗小住两天,本次同样在汨罗下榻两晚,每次来,年逾八旬的郑老都意兴盎然。他在屈原碑林内细细辨认碑文的专注神态,至今令人印象深刻。他在和笔者交流的过程中,说他佩戴的领带只是他的一种“道具”。我没有细问他为什么这么说,也许他认为,在美学习生活工作几十年,西化的外在形式总是难免的,但他的“根”在中国,他的审美意趣是中式的、古典的。只是这一点臆测,已经随着郑愁予御风而去,再也无从考证了。
(作者:何雪,政协汨罗市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)
责编:张咪
来源:汨罗文艺
版权作品,未经授权严禁转载。经授权后,转载须注明来源、原标题、著作者名,不得变更核心内容。
独家视频丨跨越27年的深情牵挂
一见·领悟“治国必治边,治边先稳藏”的深意
时政微纪录丨180秒重温习近平总书记西藏之行
时政画说丨再唱山歌
心相近|对生命有大爱,对和平有追求——铭记拉贝的选择
拾光纪·2天时间行程满满!习近平总书记西藏之行这些瞬间令人难忘
时政新闻眼丨习近平再赴雪域高原 描绘新时代西藏发展新画卷
独家视频丨同心铸辉煌 一起向未来
下载APP
分享到